这几年新会陈皮一片火热,很多人扎进去一看,却是一脸懵逼,听老司机介绍,皮有大红皮、二红皮、青皮之分,果有大红柑、小青柑和胎柑之别,而且这些东西居然都是一棵树上长的,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?
新会柑一年中成长的六个阶段:
第一阶段:柑花(2~4月)
第二阶段:柑胎(4~7月)
第三阶段:小青柑(7~9月)
第四阶段:青柑(9~10月)
第五阶段:二红柑(10~11月)
第六阶段:大红柑(11~12月)
并会随着每年的气候变化提早或推迟。
胎柑:在中医中还被称为“个青皮”。
有散结、止痛、抗菌、消炎之功效,用于积滞内停,痞满胀痛,大便不通,痰滞气阻胸痹症状。民间普遍用于咽喉炎、皮肤瘙痒、伤口久不愈合、脚气病如香港脚、手脚癣、妇科炎症等。
小青柑:有两种释义,一是指六七月份这个阶段的柑果;二是指经过加工里面被填充进普洱茶的代饮茶(属于再加工茶范畴)。
大青皮:9月中旬采摘的青柑,用三刀法剥皮晒干,叫做青皮。
“陈皮治高,青皮治低”,意思是陈皮擅长治疗肺胃,居中上焦,所以陈皮治高;青皮擅长治疗肝气郁结,在中下焦,所以青皮治低。

青皮苦、辛,温。归肝、胆、胃经。有疏肝破气,消积化滞的功效。对于治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胀痛;食积气滞引起的胃脘胀痛,以及气滞血瘀所引起的不适,如胸闷、乳房胀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。
但是青皮药性较烈,行气力强,如果过度使用会破气,甚至出现气虚症状。
一般10月份采收的柑果叫微红柑(青中带黄),11月份采的柑果叫二红柑(黄中透青),两者所晒制的柑皮质稍软,皮较厚,味辛带苦略甜。称之为微红皮和二红皮,现在常被统称为二红皮。
二红皮更甜一些,相比于大红皮,二红皮又更香一些。有人一直认为大红皮会比二红皮要好,其实不然,药典中只分青皮和红皮,只有品饮口感上的差异,两者都有燥湿化痰、理气健脾之功效。
在11-12月采收的大红柑晒制的柑皮称之为大红皮。此时的柑果已经成熟,柑皮色泽金黄至橙红色,完全不带青,油孔凹入明显。内表浮松状明显,皮质软、皮厚,味辛带甜香,糖分高。
大红皮性状温补,味辛较甜,煮水呈浓郁悠长的甜香和挥发油香。经常用大红皮煮水喝可以保护呼吸系统,可以防止呼吸道感染。对于脾虚胃口差,反胃、消化不良、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。
发布者:a_man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iandicha.com/5905/
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交流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