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有两种形态:散茶和紧压茶。后者相较于前者更能体现出普洱茶的根本特征——后发酵。
虽然散形茶在贮藏过程中也存在持续发酵的动能,但推动这种动能的是有氧菌(也称有氧发酵)。但普洱茶最有价值的衍生物(大量对人体含有保健功能的化合物)却是在厌氧状态下出现的,也是厌氧发酵的结果。
普洱茶是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连续转换的发酵模式,离开厌氧发酵,普洱茶的功能性将大打折扣。而普洱茶的厌氧发酵必须依赖一种特殊的物理形态作为发酵载体。这个载体就是“紧压模式”,即我们经常看到普洱团茶、普洱饼茶、普洱沱茶、普洱砖茶四种形态。

为什么是“紧压模式”?
普洱茶是迄今为止看到过的“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”。它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
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。
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初制阶段,包括鲜叶采摘、杀青、揉捻、晒青、分拣等。在此阶段,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,并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作用下,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-苯醌类化合物,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,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。
这一阶段,普洱茶的“揉捻”尤为重要,基本采用“重力揉搓”的方式,目的是通过“重力揉搓”将茶叶表面的“保护膜”搓碎,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,使空气中“悬浮”的多种微生物菌群“侵入”,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“自然接种”。
同时,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底物而产生酶促反应,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,即有氧发酵。

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。
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(晒青毛茶),必须将其紧压成形,即团、饼、沱、砖。最初,我们有一个疑问:为什么是团、饼、沱、砖呢?而不是其他模式?很多解释是运输方便的考虑。
如果仅仅是为了运输的方便,除了“砖”符合这个因素外,其他的团、饼、沱都不具备运输方便的特点。这是因为:一是它们都有圆形弧度,而有圆形弧度的物品很难叠加,因为它们的受力面积比“砖”小,受力均匀度也比“砖”差了一大截。这就自然带来了运输上的难题。
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包装就是“多层包装”,以“饼”茶为例,古代一直沿袭两层包装的模式,即笋壳包饼,外用竹编笼大包装,清朝遗留的“老茶”可以作为代表,但在1943年之后,又在饼茶外加绵纸包装,外用的笋壳及竹编笼仍然沿用,形成三层包装。
发布者:a_man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iandicha.com/5651/
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交流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